对一个报纸的新闻版编辑来说,除了稿件的选择及稿件的版面位置安排这两项基本的、首要的任务之外,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标题的制作。如果说,稿件的选择和位置安排决定了报纸的导向,那么,标题的制作就承担了把稿件中的新闻信息准确地、简洁地传递给读者,从而使版面的正确导向得以实现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观察,我们可以说,新闻标题的质量决定了整个版面的质量。一个高质量的新闻标题,对整个版面来说,犹如“画龙点睛”;而一个错误的标题,则不啻“一锅好粥里的一粒老鼠屎”。因此,报纸新闻版的编辑,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决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加上十分的重视、百分的认真、千分的细致、万分的小心。 目前,我国的报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老牌报纸竞争激烈,新生报纸层出不穷。新闻版面花样翻新,活力四射;各种标题形式多样,美不胜收。但是,由于有些报纸的有些编辑在一些方面的准备不足,比如,政策水平的欠缺、负责精神的欠缺、语文水平的欠缺、编辑经验的欠缺,让一些有问题的新闻标题上了版面,结果使得报纸的形象受到了损害。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不知有过多少人批评,但至今仍不时有人“犯病”。经过一年多的追踪观察,笔者收集了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几份日报和晚报的一些“旧病复发”的标题,按错误类别的不同,大致整理成十个方面,引出相应的新闻标题制作之所“忌”,以供同行参考。由于所观察的报纸种类和本文篇幅有限,更因本人学识有限,还有不少类型的问题未能一一列出,诚祈方家指教。 一忌题文不符。所谓题文不符,即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不相符合,此乃标题制作中的大忌。读者读报先看标题,如若标题不准确,就会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如果读者只看标题不看文章,那么读者就完全接受了错误信息;如果读者看了标题再读文章,那么他就会心生疑惑或者反感,就会减弱他对这篇文章乃至这张报纸的认同度。 比如有这样一则标题:唐家璇应美方要求与鲍威尔通电话(引题)/中美不愉快已过去(主题)。从题意去理解,自然而然会得出“中美关系中的不愉快已经过去了”这样的结论是中方作出的。实际上新闻事实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美方的观点,而中方认为,中美关系在经历前一段的困难后,近来出现了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这两种看法是有区别的,不可张冠李戴。否则会误导读者。 又如:去年年初日本外务省官员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曾几次就右翼集团举行否定南京大屠杀集会一事发表言论,表示当年日军在南京进行的杀戮和掠夺行为是不可否认的。于是,我们国内有不少家报纸做出了这样的标题:日本外相强调(引题)/不能否定南京大屠杀(主题);日外务次官表示(引题)/南京大屠杀不可否认(主题)。事实上,日本政府官员承认的只是日军当年在南京有杀戮和掠夺行为而不是南京大屠杀。承认有杀戮行为和掠夺行为与承认南京大屠杀在性质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两者之间相去实在太远。我们的编辑这样去做标题,只能说是一厢情愿。而误差如此之大的标题,能不给读者造成错误的印象和坏影响吗?!如此看来,好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二忌滥摆噱头。把新闻所包含的主要、独特、新鲜之内容提炼出来,通过鲜明、生动的标题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无疑是编辑所要努力去达到的目标。但是他决不能为了抓住读者而不顾标题是否有事实做基础。以下的标题就有滥摆噱头的毛病:他的追悼会上被突然公开(引题)/人事局长私人秘密(主题)。看到这样的标题,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不用说,基本指向那些不怎么光彩的秘闻。这也正是编辑这样做标题目的之所以。而事实上稿件所披露的却是这位人事局长如何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尽管两个女儿下岗多年,也决不徇私开后门。对于这样一个共产党人的楷模,在标题里点出他的感人事迹,难道就会失去魅力,读者就会不屑一顾吗? 编辑之所以会制作出这样的标题,无非是期望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殊不知这种让读者上当受骗的做法,效果适得其反,甚至使报纸的声誉受到损害。标题制作中的这种滥摆噱头、弄虚作假是不足取的。 三忌以偏概全。一个事物常常有全体和部分之分。制作标题不能以部分去概括全体,否则就会失实。当然,反过来也一样,不能以全体去代替部分。下面是以部分概括全体的例子:中共干部队伍数量减少质量提高(主题)/去年底共有各级各类干部4113万人(副题)。这条新闻报道说,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有各级各类干部4113万人。显然,这里所说的干部,除了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干部外,无疑还包括那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干部,怎么能把所有的干部都说成是中共干部呢?这样的标题会产生把中共当成国家的误会,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忌逻辑不通。所谓逻辑不通,是指引题和主题、主题和副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顺,甚至颠倒,以致弄得读者如坠五里雾中。 比如有这样的标题:我国对美国签署含有多项反华条款的“2001财年对外行动拨款法”表示愤慨(引题)/美变本加厉对台售武为“台独”煽火(主题)。这里的主题应做引题(作为原因、背景等),而引题应做主题;或者引题做副题(作为结果和补充说明),这样才在逻辑上说得通。 五忌望文生义。所谓望文生义,就是没有弄懂某个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结果在标题里错误地运用了这个词语。报纸除了具有向读者传递最新信息的功能外,还起着向读者传授知识的作用,如果标题里错用某个词语,就会以讹传讹,使错误流行开来,从而损害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比如“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就有一个误用的例子———法新社:北京申奥的赞成票已领先其他城市15张(引题)/北京奥申委:空穴来风(主题)。按照题意,“空穴来风”无疑要做“无中生有”解。而“空穴来风”的本义为: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是事出有因的。看到这个标题,了解此成语的正确意义的读者就会得出与标题含义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不懂这个成语的读者就把它当成了“无中生有”的同义语。这样就会使谬种流传。 此外,“七月流火”频繁地被当成对酷暑天气的描写;“差强人意”常常被理解为不能令人满意。由此看来,新闻标题运用成语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是否能传递正确的信息,还会影响到对汉语的正确使用,真是非同小可呀! 六忌用词不当。编辑不恰当地使用某个词语,往往是由于仅凭大致的印象而未能弄清其确切含义。这种粗枝大叶、满不在乎的工作作风肯定要出错。 有这样一则标题:米洛舍维奇东山再起蝉联党主席(主题)/虽然总统选举落败但塞尔维亚社会党对即将在12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仍抱乐观态度(副题)。“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米洛舍维奇既然是蝉联党主席,那他在党内就未曾失势,就不存在东山再起的问题;而他在南联盟总统选举失败后,并未重新在南联盟得势,因此也不能说他东山再起。“东山再起”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七忌搭配有误。所谓搭配有误,是指词语或句子间的搭配有问题。 比如:米洛舍维奇入狱后(引题)/匆匆睡去(主题)。“匆匆”的意思是急急忙忙的样子,一般与“离去”、“走来”等类似的行动相搭配。而睡觉是一个安宁、平静的过程,如何会出现急急忙忙的样子呢? 又如:久违了,节日又闻织机声(主题)/两家企业初一加班工人高兴地说,上海纺织业的“春天”来了(副题)。这里的主题,正确的搭配应该是:久违了,节日里的织机声;或者:节日又闻织机声。 八忌产生歧义。标题制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凑字数,或者需要合并句子,这时很容易使标题产生歧义。 比如有这样一则标题:泰王大赦英人/上了牛津大学(并列题)。读者读了标题一定会以为泰国国王大赦英国人,因此得到报答而获准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如果真是这样,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了。事实上这篇新闻稿讲的是,一个因走私毒品在泰国坐了七年牢之后获泰国国王大赦的英国女子最近被牛津大学录取。 九忌随意断句。汉语句子不能随便断,断错地方,意思就会大相径庭。 有一个这样的标题:瑞士联邦院支持(引题)/瑞士加入联合国(主题)。看了这个标题,会以为在瑞士联邦院的支持下,瑞士加入了联合国。其实是瑞士联邦院通过决议,支持自己的国家加入联合国。而按标题里现在的断句,一个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了“事实”,从而向读者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十忌缩省失度。这里的“缩”“省”失度,前者指国家、组织、部门等名称缩略不规范,后者指标题中省略过度,以致造成误解。 前者的例子有:本尼满意米卢高兴(引题)/印中之战竟是“双赢”(主题)。此新闻报道的是本届世界杯足球赛外围赛小组赛里中国队对印度尼西亚队的一场比赛。标题把印度尼西亚简称为“印”,按习惯,“印”是印度的简称,而印度尼西亚的简称则是“印尼”,面对如此标题,读者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疑问:与中国队同组的没有印度队呀? 后者的例子有:美洲杯上三战皆败一球未进(引题)/委内瑞拉灰溜溜打道回府(主题)。主题中“委内瑞拉”后面的“队”字不能省略,不然打道回府的变成整个国家了。 国家等名称都有约定俗成的缩略,不能随意加以改变,省略亦不能过度,否则只会造成混乱,闹出笑话。 (责任编辑:校对网) |